本文源自于转载自教育部,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30/202006/t****0609_464051.html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面对这场抗疫大考,中南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共派出467人奔赴武汉。我们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成员闻令而动、勇敢逆行,先后派出3批17人次支援武汉,救治新冠重症患者157人,交出了“零 感染、高治愈”的答卷。
抗疫工作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全过程,努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是我们每一名高校医学教师的责任。
中南大学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和麻醉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重症医学”课程,重在向学生们传递两个理念:一是敬佑生命,永不放弃,面对重症患者,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二是敬畏生命,不断超越,呼吸机、CRRT、ECMO等装备为创造生命奇迹提供了可能,但重症医学仍有很多未知领域,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敬畏生命、业务精进、不断超越。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融合的方式教学,以本次逆行驰援武汉的生动事例教育感染学生,以“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院训引导学生,培养高尚医德,追求医术精湛。
一、德育为先,言传身教树担当
在临床教学中,临床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正月初二,接到国家卫健委支援湖北任务后,仅半小时我们科就有21名医护人员志愿请战,最终精心挑选
的5名同志作为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紧急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平均年龄30岁;元宵节前一天,我们再次派出10人支援武汉协和西
院重症病区;后续又派出2人支援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在病房里,我们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护工具后,走路像太空漫步,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隔着防护服说话声音必须要大,大声说话久了又会出现胸闷、头晕、甚至呼吸困难。为了节约医疗资源,大家全程不脱防护服,工作累了就仰躺在椅子上稍稍喘口气。为了改善严重低氧患者氧合,我曾连续7天与5位同事一起,穿着防护服、在护目镜起雾视线模糊不清时,坚持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出病房时最里层的手术服都湿透了;也曾经凌晨3点才休息,凌晨4点又被电话紧急召唤到病房,立刻进行可能对医务人员带来极大感染风险的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系列操作和救治治疗。援鄂55天,我们日夜奋战、攻坚克难,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数百名危重症患者的转危为安、平安出院。
在疫情期间,我在线上给学生讲授“氧疗和呼吸衰竭治疗”,分享了抗疫期间的实例。学生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在最危急时刻毅然出征、逆行北上?我说:“没有人天生英勇,只是选择负重前行。在进入医学殿堂时,我们曾经宣誓,‘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这就是我们职业的责任与担当。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正是有无
数医务工作者,齐心合力、协同奋进,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为疫情防控全面胜利筑就了坚实的防线。相信同学们也能传承‘公字当先’精神,弘扬爱国情怀。在最危急的关头,能以自己微薄之力,保山河无恙、保家国平安!这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也是医者对誓言的践行。”
二、能力为重,必邃必专精医术
要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勇于奉献敢担当是前提,求真求确医术精是保障。重症病房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救治难度极大,为了尽可能提高救治成功率,我们依靠坚实的专业功底,严密制定预警体系、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完善镇痛镇静、呼吸治疗、营养支持等重要诊疗规范和质控临床工作。在临床中注重发挥专业特色,向科研要生产力,在国际重症医学权威杂志上,首次向国际同行推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部超声和心脏超声影像学特点,运用重症超声指导COVID-19患者的诊治经验。在疫情期间,先后牵头推出基于重症超声的COVID-19救治建议的系列中文课程,在线点击率11.9万人次;在新冠全球大
流行之际,又率先推出网络直播全英文课程,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尤其是疫情严重的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医生参与了听课和讨论。英文课程点击率突破7万,累计注册4万余人,为阻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际流行贡献力量。
我们在“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带教中,跟学生分享了抗疫故事,真实的经历给了学生更多触动和感悟。学生们在课后反馈,“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未来职业神圣的使命感,为逆行的医生舍小
家顾大家的精神所鼓舞着。”“我更渴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希望在未来能贡献自己的力量,给患者减轻病痛。”“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磨砺自己,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担责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张丽娜)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