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厦门大学】《宪法学》:将思政之“盐”溶入法治教育中

    时间:2020-12-28 09:48:32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厦门大学新闻网,原文链接:https://news.xmu.edu.cn/info/1003/2010.htm

    【课程名片】《宪法学》是法律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本科生10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法学新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带有基石性和根本性的法律。《宪法学》课程主要研究宪法的有关理论、宪法的历史、宪法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目前,该课程负责人是法学院胡萧力副教授,课程组成员包括朱福惠教授、徐振东副教授等,课程组通过讲授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性质、国家形式、选举制度、国家机构等知识,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强化宪法思维模式,养成严格按照宪法办事的行为方式。2019年,《宪法学》入选厦门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这个“盐”溶解在“菜”中让学生自然吸收?如何把专业课打造得前沿、够味,既“专”又“鲜”?法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了将思政之“盐”溶入法治教育中的路子,《宪法学》就是其中一道深受学生喜爱的“菜”。

    精心“备菜”:增强教书育人本领

    一道“菜”是否美味,前提是“食材”是否丰富、是否新鲜。为了让这道“菜”色香味俱全,胡萧力没少花心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深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于是,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系统复习了马克思主义对法律和宪法的理论及论述,全面梳理了党史关于制宪和修宪方面的内容,比如,《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以及之后历次修宪的历程等等。”胡萧力坦言备“菜”虽苦,却也乐在其中。“宪法学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与快乐。”“萧力老师亦师亦友,她的课堂严谨翔实却不失乐趣,引领我们去听宪法那一缕回声。”“萧力老师在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看着这些学生们的留言,胡萧力心里暖暖的,很欣喜也很感动。

    实际上,胡萧力不是个例,整个宪法学课程组对“菜”的“品控”都一丝不苟。学科带头人朱福惠是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他是深耕宪法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大厨”,几十年的授课经历磨砺出的“厨艺”早已熟稔于心。“我们的教研室常常会一起研讨如何备课、授课,朱福惠老师给课程提供整体指导,帮我们把握方向、指点迷津,徐振东老师也一起完善教学方案、攻关教学难点。”除了集体备课,老教师们也常常会向胡萧力言传身教,告诉她如何备足备好“食材”、如何唤醒年轻的“味蕾”。

    科学“放盐”:遵循思政育人规律

    美味佳肴,关键是味,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放盐、艺术放盐,掌握好放盐的时机、份量,太咸或太淡,都直接影响“食客”的味觉体验和营养吸收。“《宪法学》和《宪法》可能是所有法学学科以及部门法中与国家、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它凝结了人类对于究竟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构建一个怎样政府的思考。如何巧妙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是最需破解的难题。”能否上好这堂课,胡萧力曾经心里也没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之后,她慢慢找到了规律。“主线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关键是将宪法史与党领导人民斗争的革命史、建设史有机结合,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宪法学原理有机结合;目的是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高素质法治人才,这就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在胡萧力看来,《宪法学》的许多内容都与思政有着天然联系,我们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用好思政的“盐”让这门课程更入味,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宪法、实践宪法。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翻转课堂”是她最常用的“烹饪”方式,辩论赛、情景互动、案例剖析、视频解析……胡萧力就像魔法师一般变出一道道“美食”。“鉴于授课学生数较少,我就采取‘苏格拉底纠问式’案例研讨辩论教学法,随机抽取立场,组织学生辩论,再由我来总结正方辩方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分析辩题。”其实,要说胡萧力的“杀手锏”,还应该是“模拟法庭”,这是法学院独有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宪法规范的解释及其应用”章节中,胡萧力经常选取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将整个活动分解为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准备诉讼文书和审理四个环节。每名学生可以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

    钻研“厨艺”: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为新生种下第一颗法治梦想的‘种子’。”这是胡萧力上宪法课的初衷,也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与学生们产生“共鸣”,胡萧力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她化身为导演,编导了一部“大型现实主义连续剧——小王的一生”,讲述了小王出生、童年、求学、就业、结婚、养老整个人生碰到的法律问题,这部剧代入感极强、授课效果也很好。胡萧力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凌晨来了灵感,也会赶快起来补充,就怕早晨忘记;外出学习调研,看到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及时拍下来,充实课堂教学素材库;对课堂PPT的修改一直延续到下次讲课开始前,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萧力的“钻”劲,赢得了学生们的点赞。上学期“有幸”品尝到这盘“菜”的学生们这样“点评”,“除了专业的法律词汇和严谨的解释,萧力老师还会用生活中的案例帮助我们记忆知识,提供看问题的新视角”,“萧力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会充分讲解典型案例,既培养了我们对法学‘接地气’的兴趣,又赋予了知识点‘立体化’的生命力,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宪法的精髓要义”,“萧力老师会以宪法编写过程为时间轴,加入许多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结合宪法制定的具体内容像讲故事一样进行讲解,令我印象深刻”,“萧力老师常常会将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思想和机制进行比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让我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胡萧力说,“课堂教学永无止境,不能满足一时,要止于至善,争取更大进步,烹制出更多‘美味’,不断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胡萧力的《宪法学》深受学生们热捧,“盐”式授课也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话题,如何掌握“放盐”的分量、火候、手势,成为法学院越来越多老师思考的问题,也助推了法学院“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院长宋方青教授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和法学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现代法治精神。这就好比专业课程如同一碗优质的“底汤”,而思政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则如同“盐”,我们要做的就是炖好这锅“汤”。“我们将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注重知识、能力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接下来,法学院将推动全体教师入“厨”做“菜”,按照“三步走”战略实现“课程思政”覆盖全院所有课程,实施四大“攻坚行动”,让思政之“盐”充分融入法治教育之中,炖出鲜美可口的“营养大餐”。

    (法学院 刘群鑫 苏晓君)

    2020.4.28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