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山东财经大学】倡导商业价值塑造注重社会责任树立——“商业伦理”(双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时间:2021-03-29 10:06:03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2月刊,原文链接:http://www.sdjyxww.com/gjkbqgz/26259.html

    山东财经大学“商业伦理”(双语)课程团队通过不断创新,形成“顶天立地”教学新方案,以倡导商业价值塑造,注重社会责任树立为己任,突破教学平台边界,拉近线上、线下距离,推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进一步融合,实现专业课程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的新结合。

    商学教育通过价值塑造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良好商业文明建设的卓越管理人才。“商业伦理”课是商学教育的根基,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价值重塑和社会责任引领的思政性质。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本质,理解如何实现商业价值最优化而非最大化,提升学生在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决策意识与能力。

    工商管理学院自2013年起在本科阶段开设“商业伦理”双语课,历时7年,课程团队将其从大学四年级的“边缘”课程打造成了面向全国超过4万人次选修的通识课程,并于2014年开启翻转课堂实践,2018年将“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成功上线智慧树平台,2020年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全方位打造“专业思政课”

    (一)教学目标

    1.培养什么人。现代企业制度尽管起源于西方,但同样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撑。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同时,也应当保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课程努力传达这种自信,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理想信念、有思辨能力、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优秀管理人才。

    2.怎样培养人。通过将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全面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商业本质和伦理在商业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前沿思想;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直播企业访谈、微课堂视频录制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管理实践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伦理决策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战略意识。

    3.为谁培养人。为新时代商业文明建设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为祖国强大、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内容

    理论顶天,实践立地。“顶天”,是指课程结构优化与理论持续更新,以丰富学生对商业伦理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立地”,是指通过走进企业,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以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实践思政,提升学生对商业现实的观察,以及对商业伦理理论和分析逻辑的理解。

    1.简化课程主体结构,重构知识体系

    “商业伦理”是双语课,教材选取的是国外学者撰写的英文教材,在课堂教学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章节设计多、内容多,仅靠课堂时间无法保证对大量问题的深入探讨;二是缺少中国情境,代入感不足。为此,在结构设计上,本课程采用了简化主体结构、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知识体系重构。

    线上课程视频分为两篇,即理论篇和专题篇。其中理论篇涵盖商业伦理理论、道德哲学基础与伦理决策框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及实践三章,专题篇包括互联网营销、跨国经营,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尽管结构清晰,但线上视频一旦录制完成,一段时间内无法变动,且时长无法增加,限制了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线下课堂则起到了知识体系的动态增补、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体验的人性触达作用(如图1所示)。为此,在结构上,线上线下课程相辅相成,有“冷”的知识体系,更有“暖”的人性触达,有自我学习,更有团队合作、深度思考和综合能力提升。

    图1课程结构设计

    2.课程内容安排

    (1)在静态录课(知识体系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借用传统课堂和哔哩哔哩平台的课程自制视频(包括学生创作视频)、微信群等增加案例分析与思想讨论来实现知识体系动态更新。

    (2)做好课前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讲授,开展“专业伦理”教育,实现全程育人。

    (3)注重“交叉学科”思维+思辨能力+责任意识+产研结合的理念融合,不断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整合思想精华,并注重与企业的联合。

    (4)增加社会实践观察,挖掘身边优秀企业案例。积极关注国内企业的典型案例,已经撰写教学案例数篇,并多次获得案例大赛奖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课程团队组成“疫情期间入企观察团”,以每周一家企业的进程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带领5000余名学生进入企业近距离观察,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商业价值观。

    二、课程设计样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该课程的专业思政教学设计,此处以案例分析课《漱玉平民的口罩战“疫”》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案例分析课:其中一次

    课程时长: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本案例描述了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确保济南市场口罩供应,排除万难自发生产口罩并研发预售程序的事情。预期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掌握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知识层面)

    2.培养学生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思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观察并理解看似正常的观点背后存在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商业价值观。(能力+素养层面)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给学生发送案例全文,就以下思考题展开小组讨论和小组PPT演示文稿制作。

    1.新冠肺炎疫情对漱玉平民的影响是什么?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漱玉平民主要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2.如何评价漱玉平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社会责任表现?

    3.请分析漱玉平民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如此出色的原因?

    4.有人说:“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疫情期间,很多口罩生产厂家、药店重“利”高价销售口罩,被认为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正常现象。对比漱玉平民取“义”的做法,如何理解这句话?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设计:首先选取一组学生进行展示和观点分享(30分钟),引发其他小组的讨论和交流(20分钟),总结整理各小组观点,并进行讲授(40分钟)。讲授中,采用“剥洋葱”式的分析方式,最终引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观察传统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在指导现实中的不足,尤其是可能带来的社会隐患。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比较懂得漱玉平民的做法更值得认可和尊重,同时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共享价值实现的最佳实践案例,为其将来可能作出的商业伦理决策做好背书。

    三、结语

    “商业伦理”(双语)课正在努力打造成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国际化+本土化+思辨化+案例化”的管理通识类专业思政精品课程,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思政赋能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无缝链接,给学生呈现更为立体鲜活的商业伦理教学。

    (作者简介:王璟珉,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晴,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王骄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