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于学习强国平台,原文链接: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6185741627796560685&item_id=16185741627796560685
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积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大学英语1”课程负责人李倩老师和课程团队以“思政元素”为抓手,打造“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实践体系,创新性打通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主动开发多元育人阵地,多渠道、多维度、多层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多渠道——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共课外一体
思政元素挖掘。开发利用好思政元素能有效增强学科的德育内涵,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思政元素要立足于课本内容,做到适度且有意义。“大学英语1”课程团队的教师们集思广益,立足教材单元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教学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资源平台搭建。“大学英语1”教师团队针对每单元的主题词和中心思想依托CGTN网站等搭建资源平台,充分挖掘能为课程所用的思政元素,既立足中国文化又接轨时代前沿,丰富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提升学生文化思维能力。
育人团队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是思政育人的智囊团和智慧库,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大学英语1”课程组的老师们在寒暑假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案;依托教工党支部平台学习思政知识,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经验分享会、建设研讨会等,不断丰富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双向评价反馈。“大学英语1”的课程评价标准更加可视化、过程化,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表、互评表、自评表等评价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评判意识和评价能力。同时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从单项型反馈过渡到互动式反馈,提升课程的评价效力,构建出一套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创新型评价标准。
多层面——思政春风潜课堂,悄然润物细无声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大学英语1”的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更是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课程教研团队通过总结传统教学中的现实困境,分析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同频共振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提出“多元双导向法”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在“大学英语1”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将价值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充盈、文化浸润、情感熏陶这五大育人目标,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阐释、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学环节的实操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环节进行充分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夯实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多元双导向法”的创新教学模式图
知识技能提升与人文素养培育。“大学英语1”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依托主题单元内容,挖掘语言知识、技能、应用、思维和文化五个层面的思政融入点。教师通过搭建思政元素脚手架,引领学生聚焦一个单词的溯源、一段文字的赏析、一个社会现象的阐释、一个人物的解读等等。在遵循思政教学融入点的相关性、联系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与思考。
多维度——内化于心铸魂灵,外化于行展风采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共情者”和“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倾听者”,如何将德育效果转化为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力量,需要依托多维度的实践平台。“大学英语1”课程凭借语言学科优势,通过教学展示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实习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服务、社会治理、公共参与和文化交流传播中贡献一己之力。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读书会、英语趣味配音等实践活动展示语言魅力,提升表达自信;在课堂之外,学生们成为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疫情期间社区服务志愿者,每一种角色都在见证着学生们的成长。
2022.3.9
责任编辑:李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