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学笃行,经世济民:《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时间:2023-02-20 15:12:08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南信大教务,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k2MDYwNA==&mid=2247484491&idx=1&sn=b734dbb66a73524d235370bf40e0e6df&chksm=fe5bf078c92c796e25a8ab2744ffcbd3e903ab2544647cd0a011e2cf4272144012617f9d23eb&key=25dd81d9360c74e4a1673a23347743e00b6d7dc3cc1b95e8756f7b85eca300c387055f5b4fbc8f7fad194a2a0ef18a0124d5c8cf3886193c8258775c9dab394b19a83f3a36cb6cb06e1902d3d7ea58e711b308057e853e999274229e46a41bfa4d5f41cdbf4554c88dbbfb534cb582108a32a4427f847d9919b48c0ca54ba470&ascene=14&uin=MzU2MjQ1Njc1&devicetype=Windows%2010%20x64&version=63080029&lang=zh_CN&exportkey=n_ChQIAhIQcHo2GFmg4ZW6I7EcjOXNuBLrAQIE97dBBAEAAAAAAI2KKvteJs8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zdq5jfq/NJ%20hy84XcSWmN/yw6BOAuAle7sV1YFIAq4nEDTXqbyvJxN16codTw6tzD3UQBp7k649GIFlJ%20QbzEHSDqFDQg4X82gT2rKNsb4ksR%20LmC%20NKpQekltuOBlrwvD2gjShW3KRQDbjdOqiL7fsuUdoM26IVTrIzb8GNo7PIhe8%20WxMquY%203PYKoMaHPe7zP7cmiFAqhTRptdkVDueynBoNbVuzuZu5/0HRLjay8tpwH1%204mUvhuNgdTrlD972erPW4=&acctmode=0&pass_ticket=lrwFUe2qNKpY4cuEegHqBTcLB9sXoMmbI8NOuKvGR8J0ubpl9EthB1WDZ%203aoUtN&wx_header=0&fontgear=2&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内容

    《经济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总学时为64,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部分通过对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以及一般市场均衡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从微观层面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本质;宏观部分则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不仅涉及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和短期波动问题,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涉及到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如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有助于学生透过宏观经济现象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作为一门经济基础理论课程,《经济学原理》将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将西方经济理论中国化,进而形成对中国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参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制定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目标涵盖知识、能力和素养等。

    (三)授课对象

    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四)主要参考教材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课程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一)总体思路

    《经济学原理》课程肩负培养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消除经济学原理“非道德性”学科特征的冲击,以及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挖掘经济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经济学原理”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将经济学理论内容讲深、讲透的同时,融入经济案例、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现象和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经济成就等思政素材,打破思政学科和经济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用案例讨论法、师生互动法、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师生身份互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引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的现实应用性和理想信念指引性价值。

    (二)课程思政特色

    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精炼符合“三新”标准的思政题材和内容,教学效果实现师生情感上的“三共”。

    “三新”即新素材、新理念、新视角。新素材——注重素材的时效性,选取经济热点、时事新闻、社会新动态做为思政素材,通过介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巨大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新理念——用新思维选取和诠释思政素材,敢于向“经典”挑战发问,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视角——从学生视角选取素材,让学生乐于接受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共”即共鸣、共情、共振。要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学方法必须注重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话题(如:什么是幸福、欲望、精致

    的利己主义者、社交能力、心理弹性和就业等)切入,进行互动讨论探究,师生情感上实现共鸣、共情、共振。通过师生情感共鸣、共情、共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生心中,从而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精神塑造、价值观培养的职责。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经济学原理》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下面从五个模块进行介绍。

    1.价格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掌握需求和供给理论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基础上,理解均衡价格理论的形成和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掌握弹性的含义和限制价格内容。弹性是刻画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是经济学中的难点问题。通过案例探究,引入学生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心理弹性的分析,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正确理解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对心理弹性的分析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终生幸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限制价格内容中融合国家惠农政策和扶贫攻坚政策,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了解效用理论,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以及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熟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注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推证消费者在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决策,结合大学生消费怪象(校园贷、啃老族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倡导学生理性消费,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提升个人的精神价值追求。

    3.生产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也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假定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结合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寻找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企业最大化利润点。与此同时,要指出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不能因为逐利而迷失“初心”,生产低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引领学生会做人、会做事,做一个“守初心,担使命”的社会“经济人”。

    4.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市场经济国家都经历过繁荣与萧条交替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难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政府需要主动作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国家稳定发展。教学中引入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引导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5.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经济中的两大顽症,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物价是每一个居民都关注的问题,对于国内外通货膨胀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尽管大学生就业方式已经多元化,但“就业难”依然是每年毕业季的热点话题,要想破解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个人的合力。通过对失业的概念和原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心理角度正确认识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形势,鼓励他们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择业良机,并根据个人专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方法进行教学。

    (一)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采用多线并行的“线上直播授课 + 视频学习材料 + 课堂讨论与测验”的方式进行授课,以确保线上授课质量。同时,采用南信大教育在线平台/超星学习通进行建课,并通过QQ联络学生及发布课程相关信息。

    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PPT、教案、讨论题、单元测试和作业等学习资源。线上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讲授法与启发法、互动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进行案例讲解后,注意分析方法的总结,在探究过程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经济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经济学应用意识。同时,借助线上资源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推证、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结论。此外,将 PBL 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推证能力,提升课堂思政效果。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设计合理的主题讨论,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核心。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差异性,通过案例讨论法、师生互动法、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模拟法作为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并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与考试夯实学生与经济学相关的知识、能力及素养基础。同时,选取适当教学内容,提前通过学习通向学生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课上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总结学生自学成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授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经济学知识、能力和素养。

    四、教学过程

    本部分以2021-2022学年第1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为例,授课对象为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为第一章“经济学原理导论”中的1.1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假设。

    (一)课前准备:预习和文献导读

    本节课是该课程的第一次课,同时该门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为激发学习热情,老师布置课程预习任务:一是提醒同学们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推荐阅读书目梁小民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提醒同学们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针对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逻辑前提进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推荐学生阅读李政军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基础》引言部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目的,从哲学的高度构建经济学思维方式。同时,鼓励学生要把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体系过程中,才能走出一条包含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气质、坚定中国自信的发展道路。

    (二)课中教学与互动

    1)首先请同学们聊一聊身边的经济现象,例如疫情期间的天价口罩,高校图书馆占座的现象,从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入手,说明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引出对“经济”(economy)一词的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探讨“经济”一词的含义。

    从古汉语来看,“经”本意为织机上的纵线做“坙”(金文),与顶部“一”和底部“工”合起来就是织布机的简略形状。小篆以后加“糸”,细丝之意。金文的“济”,左边是河流,右边是船只。因此使人联想到“渡河”、“同舟共济”,引出“救济”、“扶危济困”之意,也即“经世济民”,组织社会生产和救济民众。通过说文解字,让学生理解了“经济”二字在古代的含义,并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2)接下来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入手,说明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处于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由此引出对资源“稀缺”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前提。所谓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经济社会用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

    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需要做权衡取舍,合理配置利用资源,走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和使用石化原料,导致荒漠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其实践,有力推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

    既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经济主体应该怎样做出选择?由此引出“机会成本”概念,即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为更好的理解“机会成本”的内涵,设置讨论题“你认为上大学值吗?”。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上大学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时间资源进行充分的认识,从机会成本角度思考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时间观,即珍惜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时间,不负韶华,努力奋斗。学到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3)随后讨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

    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以最小代价追逐最大利益。

    那么这样的假设能不能作为我们个人的行为准则呢?引出疫情期间发生的多起瞒报疫区接触史案例,对于“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进行讨论。

    提出以下问题:

    1、分析他们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行程或接触史?

    2、“经济人”行为假设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在哪里?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哪一种价值观?

    3、如何让居民为自己的诚信缺失行为负责任?

    在对该案例的讨论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明只考虑个人利益会导致公共利益受到威胁的“经济人”假设,不能成为我们一般的日常行为准则,应秉持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同时要有规则意识。

    (三)课后总结与巩固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再次强调稀缺是经济学的前提,没有稀缺就没有经济学,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学科。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要遵循机会成本最小化原则。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它认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理性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同时布置过关小测验和讨论题,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效果

    从课程讲解、课堂讨论和课后测验等各环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次课的知识点,对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案例讨论环节中,学生们结合自身情况对选择和机会成本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对如何有效率地分配现有资源和时间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在对经济学的“经济人”基本假设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讨论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完全遵循“经济人”假设可能给集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所以应大力弘扬“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也向学生展示了对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不能拿来就用,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本次课程让很多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与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教学督导从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程的线下教学给出了优秀评价。

    六、教学改进

    为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加快推进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课程组多次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并特邀入选教育部办公厅马工程“精彩一课”的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李政军教授进行示范教学,李教授还从西方经济学目标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和练习题设计等角度,分享了他的经验和思考,并为课程组老师进行授课指导。李教授旁征博引的分析,独到深入的见解,深化了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激发了课程建设的热情,为商学院高质量建设经济学课程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不能靠强行价值灌输,必须要和教学内容进行自然的衔接和过渡。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互动相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式体验”,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价值导向的融合,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水到渠成地接受思政教育。

    在本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导致对课堂讨论的参与意愿不强,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提前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积累和准备,让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将有助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除此之外,课程组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领学生产生共鸣,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广泛阅读,旁征博引。同时要与时俱进,把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知识探索之路。

    课程组介绍

    “信大优课”《经济学原理》课程组承担南京信息工大学经济学类主干课程建设和改革任务。课程组教师具备厚实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政治立场坚定,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较强。课程组教师主持《经济学原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导5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我校首届MBA同学获得“尖峰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三等奖;参与江苏省级精品课程线上线下项目,参与线下教学、慕课录制、试题库建设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获得省部级肯定性批示2次,在光明网理论频道、国家高端培育智库发表专栏文章3篇。

    商学院 胡国珠 吉敏 姜彩楼

    2021.11.26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