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北京师范大学】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6-01 09:53:59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g4NjM2MQ==&mid=2657866905&idx=2&sn=ef176c0ce3ccfcf6a30601e5d4f572ad&chksm=bd31c9ef8a4640f918d198370d2e23ecd59ab14eb89d448775c3638f899015a9e9cad82453ce&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20年教育教学大讨论期间,教务部(研究生院)联合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学校官微开设“BNU课程思政云享会”栏目,邀请学部院系专业教师分享经验与心得,展示北师大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建素副教授,她讲授的是本科生通识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也包括本科专业课“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和研究生课程“Industrial Ecology”)

    “育人”是教育的核心,而“课程”则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在专业课程中不断嵌入思政要素,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近年来,为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挑战,积极响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战略,凝练教学团队长期科学研究成果,2013年环境学院依托学科特色,新建本科生通识课(新生研讨课)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课程选题、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现实应用四个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的思想意识(灵魂),优化多学科知识体系(肌体),促进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三力合一(活力),构建全球视野生态文明格局(心智)。如图1所示。经过5年的精心打造,2019年本课程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推荐到“学习强国”运行。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育人概念框架

    一、立足新时代新挑战,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

    资源与环境挑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资源短缺和区域分布不均,区域间竞争和社会矛盾不断,甚至酿成重大冲突。大学生尚未接触社会现实,对所面临全球危机察觉甚浅。在本课程中,瞄准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这一全球性重大问题,按照生态学规律构建社会经济体系的生态文明理念,选择了以物质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流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作为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可持续发展”战略角色中。在课程引言中,首先请同学们回顾择校、择专业的情景,分享疫情中的感触,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个人愿望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能否实现个人愿望?是否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此及彼,推演人类发展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从第一讲的“环境现状如何”议题着手,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重大挑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祖国建设需求,才是唯一明智的人生抉择;引导学生跳出自我,从社会的“服务对象”转变为社会“服务者”,形成服务祖国需求的民族之魂。

    二、系统架构课程内容体系,完善多学科复合知识肌体

    传统课程中普通存在着学科割裂现象,曾造成单一学科角度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片面性。如何才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面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成为育人的又一难点。在本课程中,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物质循环流动为核心,将课程整体设计为问题提出、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的三层结构,而各层又进一步分成若干子议题,整体上形成包括14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课程议题。又借助“苹果树”中“果”与“叶”、“枝”与“干”、“树木”与“森林”和外部“环境”间关系,比拟各课程议题间、知识点间、相邻学科间内在关系,如图2所示,将文、理、工多学科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多学科复合知识体系和交叉学科思维视角,提升课程服务社会生命力。尽管学生来自几十个不同专业,但都能在课程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找到了自己专业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在循环经济中应承担的服务目标和责任。以“知任”来引导后续学习方向,主动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未来“擅任”的健康肌体。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课程的大框架,知道该怎样与其它专业配合,有效促进学科交融和团队意识,形成同向同行,协同作战的健全肌体。

    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三、开展研讨式教学,促进思考力、创新力、执行力三力合一的生存活力

    未来形势变化莫测,思考力、创新力、执行力成为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力武器。在课程中,强调问题导向性,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不仅整个课程以应对环境问题为导向,整体设计为从问题提出——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的三层结构,而每一讲也都围绕某一特定课程议题展开,形成课程、章、节间多层次的科研议题问题网络,彰显“思考”的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提升学生思考力,帮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各项问题的解决中,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针对不同课程议题,通过分享国际经典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知识向多学科复合知识迈进,体验科学研究新方法、新理论的形成过程,塑造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研品质。在每讲课程结束前,给学生提供研讨议题,通过课堂小组讨论,选定研讨主题,拟定研究方案。课下实施科研过程,形成研究报告,并在后续课程返回课堂进行汇报。从“喂养”转变为学生自己“觅食”,体验研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克服现实困难,拉近设想与实践距离,有力提升执行能力。经过以上多方位能力培养,三力合一,引导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创新、规范执行的良好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生存活力。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树立全球视野下生态文明格局

    培养人才,科学应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是课程育人的又一重要目标。本课程借助“学生议题”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研究方法用于自己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分析。从第一讲“环境问题现状如何?”就引导学生进入资源与环境危机现实中,了解全球资源储量、分布和环境质量恶化程度,建立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间对立统一关系。伴随课程内容逐步深入,逐步思考该环境问题中表现突出的“物质”是什么?该物质怎样服务人类?需要什么条件?对资源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可否循环再生?物质循环再生是否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如果可行,又将需要怎样的政策管理保障?在实践层面,主要涉及哪些生产部门和生产企业?他们应该怎样管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科研角度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人与自然”间、不同社会经济领域间的生态文明格局。与此同时,在学生议题分享中,学生们还发现了我国不同地区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推演到全球层面,通过铅金属的人为流动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全球资源、技术、人口、消费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引起的资源垄断、技术竞争、贸易政策等重要议题,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自觉自律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课程思政,任重道远。未来在课程中仍将继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瞄准典型案例,提升课程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为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致谢

    本研究获得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重点课题——高校思政与课程育人融合机制研究“的支持。

    (作者:毛建素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2020.8.31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