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同济大学】车行万里路不偏——“车辆工程”专业课程链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时间:2020-11-17 10:36:22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同济大学新闻网,原文链接: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74665.htm

    “我们‘车辆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已经在市里做过数次交流了,效果很好。”汽车学院党委书记曹静告诉记者。

    一门纯专业课,如何讲出了思政味儿,为何如此吸睛?记者近日“扎营”车辆工程“课程林”中,上网观课、当面交流、微信提问,试图解开其中的秘码。

    车辆工程这样浸润在思政的海洋里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链作为我校汽车学院的核心“课程树”之一,是由多门重要课程组成的,如车辆工程导论、汽车构造、汽车构造实习、汽车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骨干课程从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汽车学院学制5年),如何将这些课程浸泡到“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海里?

    “上海到北京,过去步行需要半个月,现在开车去只需11小时左右。”汽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该课程链负责教授谭丕强对着台下百余名学子,侃侃而谈。自从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发出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到现在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各种汽车,我国的汽车产业也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样子。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道路上跑的中国品牌比比皆是,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中国品牌汽车占比接近一半,自有品牌的市场认可度进一步增强。

    “汽车工业欧美率先起步并迅猛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奋起直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领域不遑多让,某些方面我们还领先半个或者一个身位。”谭丕强告诉记者,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超过120万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汽车与可持续发展”课堂上,我就跟同学们讲我国新能源(新动力)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希望同学们抓住这个战略转型机遇期,大显身手。

    采访获悉,学院会同任课教师按照“种好课堂责任田,把好育人一段渠”的原则,瞄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大势,定期磋商,周密设计专业课课程链,润物细无声地把“车辆工程”这条鱼放入“课程思政”的大海里。

    进阶式育人模式贯穿大学主要阶段的学习过程

    用进阶式育人模式贯穿大学主要阶段的学习过程。大学一年级的“车辆工程导论”贯穿一个学年,大三的“汽车构造”贯穿一个学年,暑假还自己动手到工坊想拆什么拆什么,但拆了要严丝合缝装回去,谭丕强主讲大学四年级的“汽车与可持续发展”,集中讨论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的国策中,汽车该做什么,要讲车-路-人如何更和谐。尤值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车辆工程导论”就被列入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汽车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示范课程。

    好课程必须配备强师资

    “新生进校,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早日见到自己心目中的‘牛人’——学院、学校的名教授。”谭丕强介绍,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新生见面,当然是开一门通识型的专业课,“车辆工程导论”再合适不过了。这堂课上,汽车、交通、轨交等各大方向的教授们纷纷走上讲台,介绍、交流行业前沿的最新情况,强调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品德修为,“为国家、为人类、为环境”是落在我们每一个日常的细节中的,环境友好、国家和美、人类和谐得靠工程师的智慧和双手。

    接下来的“汽车构造”课,进入百年汽车殿堂察深探微,建设教学实验室博物馆,普及和推广汽车文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授课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以镜鉴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观巩固。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汽车构造课甫一结束,暑假就开始“汽车构造实习”,真刀真枪开始熟悉各种工具、运用各种方式拆解、组装汽车零部件,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熟悉相应设备;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推广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四年级的“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告诉同学们,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口,汽车行业的“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风生水起,我们要“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深入探求行业与市场需求接轨、节能环保与高品质比翼齐飞,要让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植同学们的心田,做到将来从业始终“风正一帆悬”。

    进入“智慧树”(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课程林,输入“汽车构造”,同济大学这门课程排在全国8门同类课程第一位。上线两学期,累计选课2.35万次,受益学校81所,累计互动9.57万次,已学人数是后面7门同类课程总和的近两倍。为何如此火爆?

    李理光、朱西产、陈辛波、周德宽、胡宗杰、董光宇、胡志远、马志雄、宋珂、沈源、顾剑民……要么是教学科研领域的深耕者,要么是汽车研发一线的大咖。沈源博士,浙江吉利汽车动力总成研究院副院长,目前主要负责吉利汽车发动机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在国内外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参与并完成了十数款发动机的开发与产业化。顾剑民博士,曾任长安汽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沃尔沃汽车集团亚太区研发总监,现任法雷奥集团中国区首席技术官,长期从事车辆性能、底盘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

    “这些长期深耕车辆工程的专家们,深谙领域前沿动态,对车辆-交通-社会-环境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他们走上讲台,当然效果就是预料之中的好。”谭丕强告诉记者。

    我们的“产品”很优秀

    “内燃机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燃烧放热,并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对外做功。”无框眼镜、黑而密的头发,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屏幕前,李理光教授娓娓道来。李理光从事汽车发动机(内燃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李理光十分自豪的还是经他全力推动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FSC)赛事如今已在中国蓬勃开展起来。“既要学,更要练。只有刻苦地学练结合,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李理光还是印象中不紧不慢的样子,如今这项赛事逐渐壮大,他一直担任着大赛规则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出版年度赛事规则。十年来,该项赛事已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学生方程式大赛国家之一。

    翼驰车队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

    让李理光最高兴的还是育人。“我本科的时加入了同济大学翼驰车队,这支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就是李理光老师创建的。”夺得2019年襄阳赛冠军的同济翼驰队员写道,前辈说我们第一次日本参赛,车开得就像拖拉机,看着人家一个个风驰电掣,沮丧!李老师鼓励我们,一有空就到我们的车间里,组建顾问团队为我们贴身服务,没钱买材料了,李老师二话不说从自己科研经费里拨。2015年襄阳赛,最后一天,因为一个有争议的判罚,我们与冠军失之交臂。李老师立刻上前安慰我们,用自己遇到的挫折与困难鼓励我们,总结失败的原因我们就能渐渐强大起来。第二年的比赛中,李老师打着伞,在襄阳的寒风和大雨中与我们一起见证了建队九年的第一个总冠军。我们喜极而泣,他打着伞,站在一边,微笑着看我们抱作一团。

    作为这门课程的责任教授,李理光获得的荣誉很多,上海产学合作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都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

    正是得益于李理光等一批优秀教师的辛勤耕耘,车辆工程专业课程链现在已经环环相扣,运行高效,育人效果正日益凸显。

    本科为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倪润宇,翼驰车队队员,2016年带领同济大学翼驰车队斩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今年硕士毕业的他,在校期间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成绩优异的他获得今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

    倪润宇同学

    志远车队的徐松云,去年博士毕业后创业,与上汽合资成立上海擎度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专注智能制动系统,核心产品EBS/ESC/EPB,已批产十余个项目;电车队的马家骏,2018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优异,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个个都有他;智能小车队的俞佳伟,2017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低速自动驾驶车辆研究项目骨干,共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目前在华为公司任职;志远车队与翼驰车队的陆海峰,2017届博士毕业生,专注于车辆运动及定位算法和硬件开发,目前为戴世智能联合创始人,负责公司基于Vision的精确定位和车辆自定位技术研发;翼驰车队的舒强,2017届硕士毕业生,曾担任翼驰车队队长,带领队员研发、制造、调校高性能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在国内外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屡创佳绩,读硕期间创办同驭汽车,荣获2019年“创青春”全国青创总决赛金奖。

    舒强同学获2019年“创青春”全国青创总决赛金奖

    “五大车队,吸引了汽车学院八成以上的学生参加,是该专业课程链实训的‘朱日和’,陶冶思想情操的‘井冈山’。近年来,同学们在国内外知名赛事中获得43个一等奖与二等奖,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对的。”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介绍,现在学校实行大类招生,该课程链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名称也改为“交通与车辆工程导论”,水面更宽了,天空更蓝了,扬帆更高远了,课程思政也有了更加广阔的深耕沃土。(程国政)

    2020.8.17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