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山东大学】“育人育德,传播传心”,探索《传播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新实践

    时间:2020-12-21 11:53:43  作者:  点击:

    本文源自于山东大学山大视点,原文链接: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23/136825.htm

    编者按: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日前,山东大学召开了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要求。现选取刊发部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期望广大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借鉴,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体现专业特色,力行青年担当

    “结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自媒体违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评论‘百花齐放不等于信口开河,拿了麦克风不等于肆意妄为。公众号当有公心,自媒体应当自重’,思考同样作为传播者,我们在发布朋友圈或公众号文章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这是国际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在《传播学原理》课堂上思考与讨论的话题。

    “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不断迭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强大的传播能力须极强的责任意识与之匹配,特别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而言,他们日后将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教学与传播工作,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需要有机融合,同频共振。”任课教师矫雅楠这样解读对《传播学原理》课程思政的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旨在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及国际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师们在调研国内外知名院校传播学课程、研读经典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传播无问东西,吾辈身负重任”的育人特色,着力打造“育人育德,传播传心”的传播学课程思政课堂,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传播技能。在课堂上,同学们既可以读到传播学创立者施拉姆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的高度评价,理解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传播资源,也可以用学到的传播学知识分析“饭圈文化”“表情包大战”“网络游戏沉迷”等社会热点现象,体会从传播的视角,客观、理性地评价媒体内容,反思自身媒介使用行为,形成当代青年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和媒介使用态度。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换位思考不同情境下人们的传播心理,树立多元、包容的文化传播心态。

    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深耕案例库建设

    为使课程思政资源进一步服务于课堂教学,课程逐步形成了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讨论案例三大类应用类型、多层次的案例体系。其中,导入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导入阶段,以面向授课学生的课堂调查和话题讨论为主要形式,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程主题,关联传播现象与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之间搭建桥梁。讲解案例主要应用于课程讲解阶段,包含文献资料案例、职业与行业发展案例和现实生活案例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要点。讨论案例主要用于课程小结阶段,意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将所得理论分析现实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创造性地发现觉得具体问题的程序与策略,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课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汲取思政教育资源:一是中国当代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传播实践与重大成就,如“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传播思想,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播理念;三是国际上广受关注,与专业特色和具体传播理论相契合的新闻传播事件和案例,如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与社会监督;四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新媒体传播和媒介使用案例,如“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等。

    创新转化形式,讲好传播故事

    针对不同的案例类型,课程进一步创新转化形式,将课程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发挥育人功能。其中,在课程开始阶段,导入案例主要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在线智能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前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授课中,教师将讲解案例与启发式教学法相配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营造学生根据案例思考与探索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氛围,经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理论、认识理论、理解理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并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程总结回顾阶段,教师结合讨论案例,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各部分重新整合,形成符合个人认知特征与习惯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思维工具对各类传播现象进行鉴别、讨论、判断和评价,引导其“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

    在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除了《传播学原理》教学团队先后有两位老师获得了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成绩外,老师们的精心设计与悉心教学也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老师好像熟知传播学领域所有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课时总能信手拈来,并且能结合生活中传播现象加以解释,循循善诱”“老师讲课很有活力,就觉得传播学就应该这么讲”“(课程)逻辑非常清晰,举例也非常新鲜”……带着同学们的期许,《传播学原理》课程将继续钻研思考,创新进取。

    2020.6.22

    供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本科生院

    作者:矫雅楠 朱征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版权所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