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于《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2月刊,原文链接:http://sdjyxww.com/gjkbqgz/26260.html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在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中摸索出“123”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疏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卫课程建设“主战场”,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打造成有情有义又有爱的育人平台。
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123”思政育人模式以体系化课程思政育人方案为基础,以精准思政和沉浸式思政为依托,以三重教学效果、三维教学内容和三个教学平台所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为突破口,总结出可复制、可借鉴的课程思政经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一套体系化的“国际商法”思政育人方案
(一)构建“知、情、意、行”主客观结合的“国际商法”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知”,从商事交易的兴起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从“罗德岛繁荣”到国际商法三段论,在法律史讲解中,让学生了解国际商法的发展历程。“情”,在法条解读中阐释依法治国理念,在对优秀法治成果的甄别中引导学生厚植法律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意”,探索国际商事仲裁调解机制创新,寻求跨国经贸纠纷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行”,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以案例教学评估涉外业务法律风险,深入研判商事立法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构建“1+X”主题式“国际商法”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1”是国际商法教材基本内容的阐释,即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事法律理论,契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理念。“X”是新文科背景下的主题思政设计,例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了中国海事运输法律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一带一路国家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三)构建有料又有趣的“国际商法”思政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如“画龙点睛法”,通过对概念、原则、理论的阐释,和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思维催生新思路,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新发展创建新方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四)构建基于成果导向教学(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的“国际商法”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赋予评价形式、标准、内容、主体更丰富的内涵,以学生反馈为基础、以教学成效为导向,以预期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评价对象多维,除了学习成果亦关注思政要素的融入;评价标准多元,除了成绩亦关注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评价方式灵活,除了终结性评价亦关注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成长;评价主体综合,除了任课教师亦邀请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进行点评。
(五)打造“互联网+”融合式“国际商法”思政教学团队
国际商法教学团队是一支创新型教学梯队,以青年副教授为课程总设计师、教授为课程顾问、讲师为课程专题策划、辅导员为实践指导者、交叉学科教师为知识拓展者、研究生助教为在线系统维护员。团队通过定期培训交流、建立教学群、坚持集体备课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奖惩机制等方式实现了思政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团队首创了精准教学计划。按照因材施教的原理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定制个性化施教方案,对职业型学生主要进行法律规范、诉讼程序和法律职业伦理教学,对学术型学生主要进行法学理论和法律逻辑思维的培养,精准教学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漫灌”“千人一灶”的做法。
团队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战略支撑。团队研发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主讲教师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职业教师帮助学生与律所、法院和检察院进行线上和线下深度接触,引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二、两个“国际商法”思政教学亮点
(一)精准思政
精准制导,一人一策。通过大学生思政状况问卷调查以及单独交流识别学生个性需求,教师团队研判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利用中国慕课或智慧树平台对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大数据进行提炼,获得学生“知、情、意、行”的图谱,根据反馈结果完成工作报告并存档备案。
精准供给,因材施教。突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和协同性,开设“知识与能力”慕课堂,实现课前调研、课中表现和课后反馈的一体化思政信息搜集,实现思政和学生思想的同频共振,将法律、经贸和外语揉进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轴共转。
精准变革,因势而新。课程思政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有随着专业知识和时代大势变革的自觉性。国际商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一期一更,根据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立法方式、学生思想状况和思维模式的改变而常变常新。
(二)沉浸式思政
教学团队采用了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课堂辩论、项目任务等多种模式,营造了覆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例如,模拟法庭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开庭模拟商事审判及仲裁过程,激发法律人作为正义守卫者的责任感。
三、三个“国际商法”思政协同效应
(一)营造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三重教学效果
寓道于教:国际商法是具有工具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综合课程,仅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之“道”的教育。寓德于教:通过国际经贸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弘扬秉持诚信、恪守承诺的合同品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读书交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研读判例、阅读卷宗,让理论更加“鲜活”。
(二)重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的三维教学内容
复刻课程思政元素:对法学学生必修或者选修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职业伦理”等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政理论进行课堂强化和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凝练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引领性和时代性。强化实践思政元素:通过课堂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
(三)打造教学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三个教学平台
改革教学课堂:积极推广参与式、互动式、辩论式实践教学环节,实行主题教学,形成“法治中国”“一带一路”等课程思政品牌。活跃社会课堂:利用团队优势,将“社会引入课堂”,邀请具有法官从业经历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商事案例分析,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外投资风险预测”等项目任务。延伸网络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新媒体教学,进行在线答疑、在线调查和在线讨论等。
“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政育人是专业育才的先决条件,专业育才是思政育人的价值旨归,只有课程思政才能完成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莉莉,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0.12.26
责任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