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原文链接:https://history.nju.edu.cn/59/81/c28497a481665/page.htm
“认识中国”开设于2010年,入选南京大学“百层次”优质课程,是南京大学最早开设的通识课之一。课程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不少学生认为,“认识中国”正如课程名称那样,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一个半世纪奋斗历程的波澜壮阔,感受到今日中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自信与坚毅。
01厚植爱国情怀,引领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中国”就是一门从历史学视角讲授和讨论现代中国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基本规律的课程。课程以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两大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为主线,呈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及其成果,以及实现现代转型、进行现代化建设、追梦民族复兴的光辉征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要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就要了解历史。“认识中国”告诉学生,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历尽列强欺侮,一度走到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然而,正是无数的爱国志士迎难奋起,他们筚路维艰、百折不挠,最终使中国恢复大国地位、实现社会变革、迈向民族复兴。爱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历史和现实之间重要的精神纽带。
“认识中国”的教学理念是:构筑一门有历史温度的通识课、建设一门有现实关怀的历史课、上好一门有政治高度的三观课。课程特别重视厚植爱国情怀的知识传授;强调关怀现实社会的历史教学;提升同学的爱国情怀;注重历练同学的奋斗精神。
02坚守理想信念,锻造教学团队
“认识中国”教学团队由张生、姜良芹、梁晨、孙扬四人组成。所有授课教师都是共产党员,曾担任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任课教师,有三人兼任过本科生辅导员,一人曾担任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书记。教学团队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课程主持人张生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曾担任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席教授。姜良芹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中华民国史,曾在哈佛大学进修两年,熟悉海外学术生态和舆论环境。梁晨教授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在量化史学、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处于海内外前沿水平。孙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外关系史为主要研究领域,曾获“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
课程主持人张生教授
教学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团队认识到,课堂既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必须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对于从社会上流入校园的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培养学生自觉形成正确认识的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在一个党支部中,经常利用支部“三会一课”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交流,力求把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相联系,使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03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课程主线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舆论生态,破解“有理说不出”的困局,不仅需要不断增强话语权,更要善讲、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把握国家在一个半世纪中历史变迁的脉络,从而建立认识中国的理解逻辑和话语体系。
课程主线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栉风沐雨: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探索;二、探路之问: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追寻;三、百年树人:中华文脉与现代国民培养;四、大国征途:富强起来的逻辑理论方法。按照课程主线,教学团队以专题为教学单元模式,共安排八个教学专题,分别是:1、叙述与建构:世界史在中国历史叙述中的“进入”;2、主义与革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中国形成;3、政制与体制:从晚清到民国;4、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内外政策;5、改革与开放:中国与世界的相互改变;6、经济与发展:经济组织、运行与财富增长的历史;7、教育与社会:现代高等教育的进入与变迁;8、人才与国家:现代知识阶层的形成与特点。
《认识中国》课程主线与教学专题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述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使其信服并产生“共情”,且有所感悟的典型事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注重将宏观大历史和微观小细节结合,精心选择诸如青年毛泽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国重返联合国、1977年恢复高考等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目前,“认识中国”正在进行“慕课”建设,待课程正式上线后,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04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实践育人
课程思政既要在课堂中进行,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讲授与灌输,而是采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注重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组织同学、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鼓励辩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层次和思维能力。
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国家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多读“无字之书”,俯下身子拥抱中国这片热土,引导学生将学术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学术成果应该运用到伟大的实践中。指导学生有关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历史作品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
20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