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于人民网—江西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西分网,原文链接:http://jx.people.com.cn/cpc/n2/2020/1215/c339143-34474542.html
“外语课堂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也要引导他们理解语言表达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由衷的自豪,这种热爱与自信可以成为他们的爱国之源。”作为南昌航空大学设立的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级英语》课程负责人徐筱秋老师谈到文化相关篇目时说。她认为,成功的专业课堂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
做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专业课教师也要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想引领有力度,课堂教学才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多年来,徐筱秋老师和她的团队一直在专业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处理好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以德润学。根据《高级英语》课程的若干主题,如自然生态、文化文明、种族问题、女性独立、科技创新、艺术哲学等等,老师们认真梳理每个单元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找准各主题和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进去,打造有情有义、有思想、有温度、有爱的教学过程。
面对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高级英语》团队教师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把德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家国情怀培育,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让抗击疫情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课堂里自然流淌,让青年学子不仅具有“国际眼”,更具备“中国心”,凸显出了课程思政的鲜活场景。
而关于环保主题的课文教学中,老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寂静的春天》,以此了解滥用农药对环境带来的不可修复的危害;并要求学生以调查周围水环境状况为题,做课外实地调研报告、在课内交流。语言学习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增强了学生们的课堂融入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通过一年的高级英语课程,我们在田野调查研究中感知了真实的环境问题,在英文资料查阅中了解了中国生态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异同。同学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随着对英语课文的学习消化增强了。”大三学生刘阳阳收获满满。
教学团队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起来,探索课程思政的新路径。课堂内外,老师鼓励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赛事时,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关注脱贫攻坚、垃圾分类、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疫情防控、红色文化等话题,启发其聚焦国情、放眼国际,畅抒青年学子的时代之声。青年学子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坚定了理想信念。
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还走进南昌“艺术与和平”高端论坛现场。中外学子参加诗歌创作、作品翻译、博物馆参观等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中国建筑、美术、书法、陶瓷、音乐、文学等艺术,强化了人文教育。留学生直观、近距离接触到大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和民俗之美,对异于母国文化的异文化产生了理解和认同感。跨文化交际中,中外学子一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化身为参与国际事务的跨文化传播使者。
“思政之盐”溶入《高级英语》课程,教书育人的内涵得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南昌航空大学的外语课程散发出了“思政味道”,“立德”和“树人”相携互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2020.12.15
作者:王汉定
责编:帅筠、黎中元